下腹部肿块可能是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偶然发现,但多数是由医师,特别是妇科医师作盆腔检查时扪及。
根据发病机理的不同,下腹部肿块可分为:
1.功能性:为生理性或暂时性肿块,如妊娠子宫、卵巢黄体囊肿等;
2.炎性:为内生殖器炎症所致,如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等;
3.阻塞性:因生殖道闭锁或排便不畅所致,如宫腔积血,粪块嵌顿等;
4.肿瘤性: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
5.其他:包括发病原因不明以及医源性所形成的肿块,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盆腔内异物残留等。
根据肿块质地不同,可分为;
1.囊性:一般为良性病变,如充盈膀胱,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等;
部肿块可来:除妊娠子宫、子宫肌瘤、卵巢纤维瘤、附件炎块等实性块物为良性外,其他实性肿块应首先考虑为恶性病变。
根据发病器官或部位的不同,下腹部肿块可来自肠道、泌尿道、腹壁、腹腔或生殖道等,但以源自生殖道者最多。
l.增大的子宫 凡位于下腹正中且与宫颈相连的肿块,多为增大的子宫。子宫增大有以下几种可能:
(1)妊娠子宫:育龄妇女有停经史,且在下腹部扪及包块,应首先考虑为妊娠子宫。停经后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且子宫迅速增大者,应想到葡萄胎的可能。妊娠早期子宫下段变软时,宫体似与宫颈分离,应警惕将宫颈误认为宫体,而将妊娠子宫误诊为卵巢肿瘤的可能。
(2)子宫肌瘤:子宫均匀增大,或表面有单个或多个不规则隆起。子宫肌瘤的典型症状为月经过多。带蒂的浆膜下肌瘤仅蒂与宫体相连,且一般无任何症状,故检查时有可能将其误诊为实质性卵巢肿瘤。
(3)子宫腺肌病:子宫均匀增大、质硬,一般不超过妊娠12周子宫大小。患者多有明显痛经。
(4)子宫畸形:双子宫或残角子宫可扪及子宫另一侧有与其对称或不对称的包块,两者相连,硬度亦相同。
(5)子宫阴道积血或子宫积脓:子宫及阴道积血多系处女膜闭锁或阴道横隔引起的经血外流受阻所致。患者至青春期无月经来潮,但有周期性腹痛及下腹部肿块扪及。子宫亦可因宫腔积脓而增大,多在宫颈癌放射治疗后多年出现。
(6)子宫恶性肿瘤:围绝经期患者子宫增大,伴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应考虑子宫内,膜腺癌的可能。子宫增长迅速,伴有腹痛及不规则阴道出血者可能为子宫肉瘤。以往有生育或流产史,特别是有葡萄胎史者,若子宫增大,甚至外形不规则,且伴有子宫出血
时,应考虑子宫绒毛膜癌的可能。
(6)子宫恶性肿瘤: 在正常情况下,子宫附件包括输卵管和卵巢均难以扪及。当附件出现肿块时,多属病理现象。常见的子宫附件肿块有:
(1)输卵管妊娠:肿块位于子宫旁,大小、形状不一,有明显触痛。患者大多有短谓序经后阴道持续少量流血及腹痛史。
(2)附件炎块:肿块多为双侧性,位于子宫两旁,与子宫有粘连,压痛明显。急性炎症时患者有发热、腹痛。慢性盆腔炎患者有不育史,甚至出现反复急性盆腔炎发作。
(3)卵巢非赘生性囊肿:多为单侧可活动的囊性包块,直径一般不超过6cm。黄体囊肿可在妊娠早期扪及,葡萄胎患者常并发一侧或双侧卵巢黄素囊肿。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为与子宫有粘连、活动受限且有压痛的囊块。
(4)卵巢赘生性囊肿:不论肿块大小,凡其表面光滑、囊性且可活动者多为良性肿瘤。凡肿块为实性,表面不规则,活动受限,特别是盆腔内扪及其他结节或伴有肠胃道症状者多为卵巢恶性肿瘤。
3.肠道肿块:
(1)粪块嵌顿:位于左下腹,多呈圆锥状,直径约4—6cm,质偏实,略能推动。灌肠排便后块物消失。
(2)阑尾脓肿:位于右下腹,肿块边界不清,距子宫较远且固定,有明显压痛伴发热,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加快。初发病时先有脐周疼痛,以后疼痛逐渐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
(3)手术或感染后继发的肠管、大网膜粘连:肿块边界不清,叩诊时部分区域呈鼓音。患者以往有手术史或盆腔感染史。
(4)肠系膜肿块:部位较高,活动度大,可自右上往左下移动。
(5)结肠癌:肿块位于一佃Ii下腹部,呈条块状,略能推动,有轻压痛。患者多有下腹隐痛、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以及粪便中带血史,晚期出现贫血、消瘦。
4.泌尿系肿块
(1)充盈膀胱:位于下腹正中耻骨联合的上方,肿块呈囊性,表面光滑,不活动。导尿后囊块消失。
(2)盆腔肾:先天异位肾可位于髂窝部或盆腔内,形状类似正常肾,但略小。一般无自觉症状。静脉肾盂造影可确诊。
5.腹壁或腹腔肿块其他:
(1)腹壁血肿:位于腹壁内,与子宫不相连。患者有手术或外伤史。
肿块位于直肠和阴道后方,与后腹壁固定,不活动,多为实性,以肉瘤最常见;亦可为囊性,如良性畸胎瘤、脓肿等。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输尿管移位。
(3)腹水:大量腹水易与巨大卵巢囊肿混淆。两侧胁肋部浊音,脐周鼓音为腹水特征。但腹水可合并卵巢肿瘤,腹部冲击触诊法可发现潜在的肿块。
(4)包裹性结核:肿块为囊性,表面光滑,界限不清,固定不活动。囊肿可随患者病情加剧或好转而增大或缩小。
腔肿块其他:肿块呈囊性,向后穹隆突出,压痛明显,伴发热及急性盆腔腹膜炎体征。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液可确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