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瘙痒是很多皮肤病的一种自觉症状。如果皮肤看上去好好的,没有起疹子,也没有颜色变化,而只是感觉瘙痒,这就叫瘙痒病。皮肤干燥是瘙痒病的主要诱因。
冬季皮肤多瘙痒,我们的皮肤,除了手脚掌和黏膜,都分布有皮脂腺,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可以给皮肤覆盖一层薄薄的脂膜。脂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抵抗细菌对皮肤的侵袭,还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减少皮肤水分的蒸发,保持皮肤的濡润。有人做过实验,有完整脂膜保护的皮肤和除去脂膜保护的皮肤水分蒸发量相差75倍!在冬天,皮脂分泌减少,脂膜对皮肤的保护作用减弱,人体皮肤水分蒸发快,容易干燥而引发瘙痒病。
瘙痒爱找老人的“碴儿”老年人因为皮肤衰老,皮脂腺萎缩,皮脂分泌减少;加上老人活动少,血液循环差,皮脂的分泌功能进一步减弱,所以皮肤很容易干燥。所以,在秋冬季节老年人不要洗澡太勤,更不要用过热的水泡澡,不要用毛巾、肥皂用力搓澡,因为这样会洗掉皮肤表面的脂膜,使皮肤干燥加重,诱发或加重瘙痒。每次洗完澡后,在经常感觉瘙痒的部位可适当涂抹一些含有少量油脂的润肤液、雪花膏等,这样可有效减轻瘙痒。
虽然不能改变秋冬季节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但老人们可以努力改善生活、工作的小环境,比如,冬季室内采暖时不要使室温过高,运用加湿器或种植花草等方法来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以减少皮肤水分的蒸发。此外,还应该养成定时定量喝水的习惯,如果总是到口渴时才喝水,人体就会经常处于缺水状态,而人体一旦缺水就会从皮肤中夺取水分,使皮肤干燥而出现瘙痒病。
搔抓、烫洗不可为治疗冬季瘙痒病,重要的是患者自身要注意对皮肤的调养。瘙痒与搔抓总是联在一起的,医学上对瘙痒的定义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搔抓不仅容易使皮肤破损处发生感染,而且长期反复搔抓会使局部皮肤变得肥厚、粗糙,局部的感觉神经因反复刺激而更加兴奋、敏感,使瘙痒进一步加重。这样患者就会陷入越痒越抓、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当中。所以,治疗瘙痒病,患者除了要配合医生用些内服、外用药物外,还要尽量控制搔抓。如果实在痒得难忍可以轻轻拍打,或用冷水湿敷。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皮肤润泽了,瘙痒也就消失了。
从生理上讲,热刺激可以抑制痒感,所以瘙痒病患者大多喜欢用温度高的水“烫澡”,求得暂时的舒服。殊不知,“烫澡”会严重地破坏皮肤表面的脂膜,使皮肤更干燥。而且过强的热刺激也会使局部的皮肤变得肥厚、粗糙,瘙痒更严重。
另外,食用辛辣、腥发食物或饮酒也常常诱发或加重瘙痒病,所以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止痒”药物莫乱用药瘙痒病人常常痛苦地说,痒比痛还难受,痛可忍而痒实在难忍啊。现代医学对痒的研究还很肤浅、很不全面,目前的研究认为,炎症介质中的组胺是引起痒和痛觉的主要物质。科学家发现,将高浓度的组胺注射到皮下可引起疼痛,若注射于表皮则引起瘙痒。这说明了痒和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但痒和痛又不完全一致,比如阿司匹林有止痛作用却不能止痒;相反,应用抗组胺药物能缓解部分病人的痒却不能止痛。这些说明引起痒和痛的炎症介质不仅仅是组胺,还有其他介质的作用;而且传递痛觉和痒觉的神经学路径可能也不完全相同。正因为人们对痒的生理、病理机制认识尚不清楚,使得我们在拥有各种“止痛片”、“去痛片”的时候,却制不出“止痒片”、“去痒片”。
目前很多人把抗组胺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过敏药)当“止痒药”来用。但抗组胺药虽然对主要由组胺致痒的过敏性皮肤病有较好的止痒作用,但它对其他疾病,如皮肤瘙痒病引起的瘙痒就没有明显的止痒作用了。因此,切莫把抗组胺药当止痒药来吃。
有些人在皮肤瘙痒时喜欢用一些抗生素或激素类药膏涂抹,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皮肤瘙痒病并不是由感染或过敏引起的,用这些药根本没有用,而且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患了皮肤瘙痒病应该去看一下医生,是用药物治疗,还是只需要生活调节,要由医生来定。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在治疗皮肤瘙痒病上效果还是不错的。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病多由于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或脾虚湿蕴、外受风邪所致。根据此病机运用中药进行调理,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冬季节选用橘皮、薏米、莲子、大枣、当归等健脾养血的中药做成药粥,坚持食用,对防治瘙痒病也是大有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