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内容 |
痱子 |
|
痱子(miliaria)也称汗疹,是高温潮湿环境下,出汗过多引起的小水疱或丘疱疹。 【病因】 在炎夏或湿热环境里,汗液大量分泌,不能及时地从体表挥发,致使汗管口角质浸渍、肿胀,堵塞汗孔,汗液排出困难,淤积汗液使汗管在不同水平上发生扩张或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产生炎症。此外,夏季湿热环境下,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明显增多,产生的毒素亦会加重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根据汗管堵塞和汗液溢出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一)白痱或称晶形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1ina)汗管堵塞部位最为浅表,在角质层。损害为多数针尖至针头大的浅表性小水疱,壁极薄,疱液清,周围无红晕。自觉症状轻微,容易破裂,多于1~2日内吸收,有轻度脱屑。多见子长期卧床,过度衰弱,伴高热 及大量出汗的患者,好发于颈及躯干部。 (二)红痱或称红色粟粒疹(mi1iaria rubra)最为常见,汗管堵塞发生在表皮螺旋形的汗管内。损害为多数针帽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常成批发生于躯干部,尤其是皱折处如腋窝、肘窝、妇女乳房下、婴幼儿头面部及臀部等处。自觉轻度烧灼感及刺痒,遇热加重。 (三)脓痱(mi1iaria pustu1osa)痒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主要发生于皮肤皱襞处,如四肢屈侧和阴部,小儿头部也常见。脓疱细菌培养常为非致病性球菌。褶烂处的痱子,多属此型。 (四)深在性痱子(miliaria profunda)汗管堵塞部位较深,在真皮内垂直走行的导管,汗液淤滞可造成汗管破裂,汗液外渗至周围组织。损害为多数炎症丘疹,出汗刺激后增大。本型多见于热带,反复发生红色粟粒疹的患者,因全身汗腺导管堵塞,出汗减少或无汗,故可伴有中暑症状,如发热、无力、气促、脉搏加快,乃至虚脱等症状。 【诊断说明】 根据在夏季或高温湿热或通凤不良的环境,头面部、躯干出现小丘疹或小丘疱疹,急性发作,无明显自觉症状,诊断一般不难。 【治疗说明】 可用清凉、收敛、止痒的外用药物。一般先用温水洗净擦干后,外用痱子粉或1%薄荷炉甘石洗剂。外扑鸡苏散(六一散加冰片),或5%明矾水洗。脓痱可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必要时内服抗生素。 【预防说明】 伏暑季节室内应注意通风降温,衣着应宽大,并勤换衣。肥胖婴儿及产妇应勤洗浴,揩干后扑痱子粉。
|
|
|
|
|
诊治项目 |
|
|
|
|
在线咨询 |
|
|
|
|
优惠广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