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病原:梅毒的病析体为梅毒螺旋体,因春透明不易染色,且螺旋较密集,所以又称为苍白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呈柔软纤细的螺旋状,有整齐均匀的多数螺旋(6~8个),长6~15μm,平均8μm,宽0.25~0.3μm,两端呈丝状或膨大成球形。常以三种方式运动,主要是依其长轴旋转前进,平稳而有规律;另外还可弯曲如蛇行,以及伸缩前进。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运动方式,有助于与其他螺旋体相鉴别。在适宜的环境中,该螺旋体以碘断分裂方式繁殖;在不利环境中,可以芽生分裂方式繁殖。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株,不能进行人工培养。该病原体属厌氧微生物,在体外不易生存;干燥、稀薄肥皂水及一般消毒药水,均易使其死亡,1∶1000升汞溶液可在数秒钟内将其杀死;2%盐酸、3%醋酸铅、双氯水、稀酒精均可于短时间内迅速将其杀死。最适生存温度为37℃在42℃条件下仅半小时即丧失感染力,沸水中立即死亡,在0℃条件下活48小时,-78℃的条件下,经数年仍不丧失其传染性。
㈡传染原:患早期(一、二期)后天梅毒的患者,常有皮肤粘膜的损害,其糜烂溃破的早期损害内,含有大量的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大,因而这些患者后天梅毒的最主要传染源。随着病期的增加,患者的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2年以后,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
患早期梅毒的母亲是先天(胎传)梅毒的主要传染源。病期长于4年的妇女,虽然通过性接触已无传染性,但妊娠时仍可传给胎儿,不过病期越长传染性越小。
㈢传染途径:传染者一方在身体上(主要是体表)的损害中,有梅毒螺旋体,而被传染者的皮肤粘膜的损伤(这种损伤常是细微肉眼不易察觉的)的造成梅毒传染的必要条件。传染途径即是由这一条件所决定的。在传染的过程中,受感染者必须接受一定数量的病原体,才会发生感染。一般认为,接受50条螺旋体,将使一半的接受者发生梅毒。
1.性接触:这是最主要的传染途径。这不仅包括性交,也包括其他种类的性行为,如肛交、口交、相互手淫、接吻等,引起直接的传染。
2.性接触以外的直接感染:哺乳、握手、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直接接触、接受患者的血液(输血)等,也可发生直接传染。
3.间接感染;接触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衣物、用具、餐具、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感染。但间接感染发生的机率,比直接感染要小得多。
4.胎传:患有梅毒的妇女在妊娠期间,螺旋体随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传染上梅毒。这种感染在妊娠6~8个月时为高峰。
|